首页
> 智库建设 > 智库建议

智库建议

沙建超 丁丹 |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发布日期:2024-06-24 作者:沙建超 丁丹 信息来源:中咨智库 访问次数: 字号:[ ]

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支撑经济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向往的迫切需要。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优势、大国空间红利等均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减排压力巨大、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成本优势减弱、企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等挑战。应进一步把握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趋势,增强适应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能力,聚焦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座和关键引擎。如何维持未来较长时间内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的可持续升级,是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当前,低碳化和数字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大趋势,是推动人类社会绿色发展的双引擎。构建低碳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全面提质升级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制造业也是碳排放的主力,其能源消费量远远大于农业、建筑业和生活部门,占全部行业能源消耗的50%以上。在“双碳”背景下,制造业能耗问题和排放问题越来越突出,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重点行业和领域主要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底色。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带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从而助力建设更加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塑造大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气候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气候治理已成为各国提升全球影响力、彰显国际领导力的重要领域。因此,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必将成为塑造新的大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对世界的重大承诺,也是提升我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依托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抢占全球能源变革先机,有利于塑造我对外贸易新优势新动能,从而保持我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二、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出重要部署。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指明了制造业清洁低碳转型的方向。

二是数字经济为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赋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有效推动制造业清洁低碳化改造,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塑造先进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三是我国全产业链优势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有利条件。我国全产业链优势突出,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行业的国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行业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可以为我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是大国空间红利助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协同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地区消费潜力不断激发、区域互补性明显增强、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显现,这种强大的空间优势已成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能源密集型制造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长期以来,由于制造业对化石燃料有着巨大的需求,是全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且绿色转型进展缓慢,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制造业面临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以及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减排压力巨大。

二是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成本优势减弱。我国制造业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制造业部门出口优势相当部分是建立在低成本生产要素上。随着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三是企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但当前制造业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方面根基薄弱,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技术供给不足,相关激励政策也尚未健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难”“转不动”依然是普遍现象。

三、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把握好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

一是知识化。科技持续创新与生产活动技术、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成就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应不断加强研发与创新,增加研发投入,促进制造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知识化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二是绿色化。制造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生态工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对于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新兴产业的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废旧产品回收和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是数智化。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而且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全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所处的全商业生态。建设数字化工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入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现设备的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能力,提升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等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四是服务化。随着制造业产品架构日趋复杂,用户需求也趋于多元化、个性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基于制造产品的能力积累,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积极引导制造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基于产品制造能力积累,向用户提供维修、保养、升级等增值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拓展增值服务。

(二)增强适应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能力

一是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定能力。应进一步制定清晰的绿色发展战略,明确制造业各细分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阶段目标、路径与措施。逐步完善绿色税收和补贴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环保补贴等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加强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和处罚,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国内绿色制造标准与国际接轨。

二是综合成本优势的制造能力。我国拥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产品服务等方面仍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应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并通过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从而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三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产业引领能力。加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技术创新,围绕制造业低碳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加快开发工业节能、氢能制备与储运、零碳电力、工业流程优化、碳捕获与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提高产业的绿色低碳水平。加大低碳技术的战略储备,聚焦清洁能源利用、高效电机、变频调速、高效保温、锂电储能等领域,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的低碳共性技术攻关。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建立一批区域性的低碳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联盟、技术交易市场,推动低碳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四是产业生态的产业链掌控能力。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我在全球生产格局中的地位。应加快构建循环共生的新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高碳低产企业末位淘汰制,促进工业废物可循环利用,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示范工业园区。同时,立足于产业园区,建立产业链循环共生网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打造循环型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链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升对产业链的掌控力。

五是关键要素的价值获取能力。随着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不断深入融合,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应高度重视制造业及相关领域数据的生产、传输、储存、交易、加工、利用等环节,通过对数据要素的开发和掌控,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价值获取能力。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生产管理、研发设计、组装流程、售后服务等制造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精细化、柔性化生产。

(三)聚焦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一是深化传统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高污染、高耗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其绿色转型需求尤为迫切。应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重复建设,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全力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工程。健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行机制,引导企业改进和优化产品及包装物的设计方案。鼓励工业企业使用绿色、可循环包装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深入推进能源、冶金、焦化、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加快实现超低排放运行。

二是促进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要素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应以实现全场景应用和绿色化生产为主要方向。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现全场景应用。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典型企业。鼓励企业进园入区,引导企业逐步淘汰高耗能设备和工艺,推广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工艺和设备,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清洁生产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完善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促进节能空调、高效照明产品、可降解材料制品等绿色节能轻工产品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

三是加快专精特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专精特新企业通过绿色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绿色转型,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应大力推广使用节能装备,其中,电气化替代装备、工业固废再利用装备等源头控制装备具备技术门槛和成本费用相对较低等特点,适合资金及技术人员相对有限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部署。加强碳管理,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减少数据统计成本较高、数据收集滞后等因素影响,实现更为可靠、精准的碳核算。此外,采购低碳服务是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推动制造业向战新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一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升高效节能装备竞争力,以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低碳交通等为重点,强化高效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研发及应用。促进先进环保装备及材料提质增效,加快发展高浓度废水处理设备、水处理剂等专用装备及材料,推动发展适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分散式可移动低能耗、远程运维的技术装备。支持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煤炭替代技术及设备研发。做强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聚焦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报废汽车(电子废弃物)整体拆解、有机固废热裂解等领域,加快发展高效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推动城市矿产开发、新能源绿色废物、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加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立再生金属、废旧铅蓄电池、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基地。

二是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紧抓新能源快速发展机遇,加快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发展先进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和智能逆变系统,促进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开发,推动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风能产业集聚发展,重点突破大型风电场运行维护、变流变桨智能控制、风场大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生物质资源收运、成型、气化、发电及供热综合利用装置。与此同时,积极布局新兴能源产业,加快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研究,探索先进储能、氢能等商业化路径,加快应用示范。

三是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趋势,强化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全面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优化新能源整车开发流程,突破整车设计、新能源动力总成、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整车匹配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全功能、高性能的整车控制系统和轻量化材料的车身及关键零部件。支持企业跨界协同,开展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自动驾驶云服务、智能网联系统软件等联合创新,打造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城市配送、市政环卫、市政工程等领域应用,鼓励开展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为载体的分时租赁、无人出租车、物流配送服务、智能泊车等商业化运营。

四是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持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

本文由澳门今晚开生肖外部董事余德辉指导撰写

作者

澳门今晚开生肖   

沙建超   丁丹



相关链接